2)第14章 保险公司的礼品_解锁茶文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己的手下,袁晨任何反面意见都被冯子明看成挑衅。冯子明做决定不愿意与人商量,他记得张居正说:断在于独。且他是家里的独子,这个独的习惯从小就形成了。

  其实冯子明是断章取义,张居正那句话是:某在于众,断在于独。冯子明的思路里把“谋在于众”省略了。

  “这个口味不容易被人接受。有些人不习惯烟熏的味道。”袁晨直接回答。

  “要引导客户,不习惯的口味也可以慢习惯。茶和咖啡传到欧洲去,欧洲人一开始也不习惯,后来是逐渐习惯的。培养客户是生意的基础。”冯子明对改变客户饮茶习惯很有信心。

  袁晨没反驳冯子明的话,冯子明品茶有一定水平,毕竟没在茶行业干过,有点想当然了,把事情看简单了。改变一个群体的口味习惯需要花很长时间。

  袁晨对茶叶和咖啡的历史都有了解。以咖啡为例,1650年咖啡饮料先于茶叶进入英国社会。英国第一家咖啡馆出现于1650年,是一位名犹太人在牛津开设。两年后,希腊人帕斯瓜尔在伦敦最早的咖啡馆。起初,当地一些居民对于咖啡馆中发出的气味很不习惯。所以咖啡馆首先提供社交功能,咖啡馆成为商人聚集的场所,也是中上层阶级的男性俱乐部。咖啡的口味是慢慢养成的。又经过40年到17世纪末,咖啡馆才进入盛期。

  野生红茶不错,遗憾是距离大众口味习惯有点远,作为礼物大面积赠送,不是好的选择。袁晨直挠头,怎么劝说冯子明呢?

  电话响了,袁晨拿起手机,电话里传来小侯的声音,“袁哥晚上你有时间吗,我有个演出,想请你来捧场。”小侯的口气既有胆怯、又略带哀求。

  “你在哪里演出?”

  “东城雍和宫,京隆昌饭馆。我把具体地址发给你。晚上8点开始。”小侯说。

  去饭馆说相声,起码叶要去给茶馆呀,这个小侯咋想的。

  “我晚上有事,咱们明天再联系,说说保险公司的事情。”

  冯子明听到袁晨讲电话的内容了。“你晚上去听相声,我可以一起去吗?”

  “一起走吧。”

  袁晨、冯子明来到街上,天色暗了,华灯初上,车流涌动,二人打车。

  雍和宫附近胡同比较多,司机路也不熟悉,开车在胡同里找了半个小时。终于在史家胡同找到京隆昌饭馆,小侯已经在门口等他们了。这是个四合院,门面不大,院子大,房间多,食客也多。入秋了,吃火锅的客人多,呼朋唤友的声音里北京腔调居多。

  京昌隆是一家清真小馆,以老北京铜锅涮肉为主,炭火铜锅小酒炉,装修偏老北京风格走古典路线,牛羊肉新鲜地道。店家是地道北京人,从天桥那边拆迁过来的,深谙北京相声文化,这个圈里多有熟人,每周举办一次曲艺表演。

  袁晨介绍冯子明和小侯认识。

  小候请他们到后院东侧的耳房,这是演出场地,200平米,房间里摆了一排排座位,正面的墙上,一块黑底金字的匾,上写“京隆昌”三个字。

  正对匾的下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铺了红色的绒布、上面绣着金字“笑口常开”,演出的时候,演员站在桌子后面就算是上台了。

  小候拿了一个汉堡和一瓶可乐给冯子明,“抱歉,演出快开始了,没事件请你们吃火锅了,先垫一垫,演出结束再请你们。”

  “谢谢”。冯子明饿了,拿过汉堡,大口吃起来。

  小侯把袁晨拉到旁边:“袁哥,别告诉我师傅,偷偷接的活儿,人家缺人,临时找我救场的,碍于面子才来的,你知道我没上过台。你坐在下面,我心里才踏实点,给我撑腰。谢啦。”

  差十分钟八点,场子里面坐了四五十人。熙熙攘攘,聊天的,嗑瓜子的,举着手机拍照的,小孩乱跑、打孩子的都有,问服务员演出几点开始,几点结束的。

  袁晨心想不好,这样喧闹的场子,小侯说文哏的相声,够呛。人们是来玩乐的,很难静心听以内容结构为主的文段子。

  请收藏:https://m.cqxn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