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七节 当老师了_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兵役。

  这年头苛捐杂税那是多如牛毛。

  无论男女,从三岁开始就要交税,称为口赋,每个七岁到十七岁的未成年人每年需要缴纳口赋二十钱,元狩年当今天子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三钱,号为马口钱,顺便把起征年纪提前到了三岁。

  然后,成年人的人头税称为算赋,缴纳标准是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

  而汉律规定,商人及奴婢算赋倍之,也就是说,商人跟家中的奴婢的算赋是要按照法定的两倍加收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商人阶级的壮大和限制权贵公侯肆无忌惮的蓄奴。

  所以,尽管汉室号称田税极低,十五税一的税率,堪称自古以来之最优惠税率。然农民的负担实际上很重。

  要知道,粟米一石如今市价不过五十多钱不到六十钱,一个普通的家庭每年光是口赋算赋加起来就要缴纳差不多四百钱,相当于七石粟米的价格,若是加上田税什么的,一年收入的一小半就这么没了。

  所以,每年到了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实在过不下去的百姓多的是,关中虽然富饶,但是破产的自耕农依然比比皆是。

  再加上五月份是收田税的月份,所以,每年的五月是地主,权贵的盛宴,贫民的悲哀。

  嫂嫂就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买两个机灵的奴婢,顺便招徕几户流民。

  现在流民是招徕了六七户了,都是南陵县和附近的破落户,家里没了土地,只能依附他人当佃户了,嫂嫂也都跟人打听清楚了,这些人家确实是实诚人家,老实忠厚,若非天灾**加上运气不好,怎么也落不到这个下场。

  这些人家一听说南陵大名鼎鼎的张恒家要招徕佃户,就立刻主动的托人过来表示愿意过来给张家种田了。

  这就是名声的力量,根本无需多言,自有人前来投靠。

  嫂嫂也跟他们都谈好了,就等他们把家里的东西收拾好,就随时可以搬过来,这不连房子这两天都给他们建好了。

  就是这称心的奴婢实在难找。

  既要干活机灵,又要老实,还得会说话……连张恒都觉得嫂嫂的要求未免太高了,像这种高素质的奴婢,非是公侯世家自小就开始培养,民间那里有得找?

  看了一会书,张恒正打算起身去喝口水的时候,就听到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二郎在家吗?”

  张恒一听是张大牛的声音。算算时间,也差不多该是他领着他那个被张恒取名张瑜的孙子上门的时候了。

  张恒笑了笑,把门打开,就见到张大牛右手牵着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小男孩,小男孩身上穿着一件黑色的小儒袍,头上扎着两条总角辫,样子还算周正。

  “快给先生磕头!”张大牛一见张恒,立刻就冲张恒笑了起来,同时手一推小男孩。

  小男孩还算机灵,立刻恭恭敬敬的给张恒磕了三个头,

  请收藏:https://m.cqxn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