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九十五章 秋试_三国之少年帝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经过一轮轮谋算后。

  荆州的事。

  终于告一段落了。

  刘辩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蒯良、蒯越二人,也开始为朝廷做事。

  刘辩救了他们的家人,几乎是绑到了一起。

  他们怎么敢有所忤逆?

  至于在荆州的家业,能丢就丢了。

  只要命在,他们相信能再赚回来。

  刘辩对于手下,可是很大方的。

  战争也打不起来了。

  刘辩开始着手一件事。

  那就科举!

  这件事可是念叨很久了。

  而且,现在是建安元年,不干一场大事怎么行。

  科举就是最佳的选择。

  “准备进行秋试吧。”刘辩命令道。

  所谓秋试,就是进行第一轮选拔。

  想要参加科举的人这么多。

  必须剔除一部分人。

  秋试的目的就在于此。

  朝堂上,刘辩宣布此事的时候。

  百官都沸腾了。

  毕竟这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打破传统的大事件!

  在以前,想要当官,必须要举“孝廉”之类的。

  也就是察举制。

  由当地官员推举一些年轻的后辈,或者德高望重之人。

  主观的影响最大!

  也就是说,当官的想选谁,就选谁。

  为了名声,一些官员还会经过仔细挑选。

  大多数都是看人情。

  怎么说呢,与你交好的世家,拜托你提携一下族中子弟。

  你能不答应?

  为了自己家族的未来,也必须要这个人情啊。

  不然以后谁会推荐族中子弟?

  自己推举?

  要避嫌的。

  就是你推我,我推你。

  到处都是世家人情。

  和普通寒门没什么关系。

  除非遇到了真正的贵人。

  只不过这个概率非常小。

  寒门,难有出头之日。

  科举就不同了。

  大家一起考试。

  不问出身。

  只要优秀,就可以出头。

  至于世家子弟的学习环境比较好,怪不得朝廷。

  谁让你家的祖宗不努力,当不了官。

  没有绝对公平。

  只要相对公平,就是进步了。

  科举就是如此。

  “秋试,直接在县一级开始选拔,一个月后,到郡里选拔。”

  “每个郡,挑选出一百名学子,到洛阳参加科举。”

  这就是刘辩初期的安排。

  至于每个郡人口基数不一样,教育程度不一样……

  这种事情,没法管!

  当然,今后会逐渐完善。

  “至于鸿都门学的学子,随时都可以参加。”

  这是刘辩给的特权。

  鸿都门学,是人才培养基地。

  为了吸引天下才子,自然要有他特殊的地方。

  当初世家极力反对,只派遣族中第二阶梯的子弟进入鸿都门学。

  现在就是他们后悔的时候了。

  “为了防止各地官员徇私舞弊,朕会成立监察会。”

  “由洛阳派遣官员到地方巡察,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谁愿意负责此事?”

  科举都还在摸索之中。

  监察自然也是如此。

  规则不完善,就代表着吃力不讨好。

  万

  请收藏:https://m.cqxnf.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